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卢浮宫如此,法国所有的国立博物馆都免费为教师和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同时还为他们组织专场的讲解。这就使得博物馆成为法国成年人的周末好去处,也成为学生们的校外大课堂。
珍贵藏品让“上手”
英国有约2500家博物馆,著名的诸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画廊、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博物馆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参观英国的一些绘画艺术博物馆的时候,你经常可以看到一组组的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围坐在名画周围对大师的作品进行临摹。
此外,博物馆对于许多英国人来说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几个朋友在一起小聚聊着聊着可能就直接奔博物馆去看所谈话题的实物了。本报记者有一次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瓷器馆里参观时,就发现两个英国人边小声聊着天边冲着元代青花瓷陈列柜的方向径直走过去,在讨论了一阵后又径直离开。
博物馆之所以能成为英国人生活的一个“必需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这其中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像大英、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等这些由政府拨款的顶级博物馆都是常年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公众参观这些博物馆里的永久藏品不受任何限制。而大英博物馆为了让公众同藏品有更直观的认识,还在一些展馆特设了“上手”时段,让参观者有机会亲自手持展品,这也更加拉近了公众与藏品、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每周都有打折机会
《世界新闻报》记者在阿根廷居住和工作了两年,感觉这里的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民化。平民化的表现之一当然是票价。在阿根廷,由国家出资支持的博物馆一般都会提供免费参观的机会。另外一些私人博物馆虽然很少提供免费参观的机会,但是一般一个星期里总有一天门票会打折。
平民化的表现之二就是巧设心思,迎合不同参观者的需要。前不久,本报记者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拉普拉塔市自然博物馆参观,这是阿根廷展品最丰富的自然博物馆。一进大门,就看到一队队的小学生跟着博物馆的讲解员和老师在上自然课。博物馆里还专门为孩子们开辟了触摸池,里面有恐龙蛋化石和复制的恐龙骨架允许孩子们触摸。参观的小学生一路都很兴奋,不停地就看到的展品提问。